龍目井─『龍巖冽泉』

點選圖片可放大欣賞


柴山地形是經過數百萬年地殼擠壓運動,海底隆起的珊瑚礁所構成,在礁石的岩縫中經常可見有地下泉水湧出,形成不少噴泉。從北柴山龍皇寺上山的遊客應該都知道,在步道入口處左側有一大水塘,池塘旁邊設有八角亭一座。池塘中的水位隨季節不同,容枯各異,其水量的來源就是來自上方的一口龍目井,名曰『龍巖洌泉』。

該井在雨季時,湧泉極為豐沛,清澈沁涼的泉水有如萬馬奔騰般狂洩不止,常可見遊客在此戲水。在清朝時代這種壯觀的景象被列為鳳山縣八景之一,據說從前的龍目井有數十口,湧泉終年不竭。然而不知是原本的環境受到破壞,還是人為的過度開發,導致涵養水源的功能下降,如今的龍巖洌泉,已經是從終年不竭到雨季才有水,再變成下大雨後才有水了…。

關於龍巖洌泉的傳說,在旁邊有「高雄市柴山會」所立的一塊解說牌記述如下:

昔日柴山東麓多處礁岩裂縫有冷泉奔湧而出,汨汨不絕,孕育眾生--平埔族、漢人、到一草一木。青翠山巒,加上山緣多處奔流的冷泉,猶如打狗血脈!清朝時將此湧泉壯觀地稱『龍巖洌泉』,而民間通常將會噴出湧泉的礁石裂縫稱『龍目井』。

摘錄自重修鳳山縣誌/王瑛曾 1764年寫道-「龍目井……一在竹仔寮,為小竹橋、觀音山二莊交界:兩井. 相連,狀若龍目,故名.其泉清洌,相傳飲之可以愈痾。一在打鼓山麓泉出石罅,夏秋雨潤,湧泉如噴雪翻花,潺湲遠聞;冬春稍細。然築為陡圳,可灌田百餘甲;汲以煮茗,清乾異常。極旱不竭;凡有亢旱,官民禱雨於此…」。

上述對打鼓山龍目景的敘述,可知昔日龍巖洌泉與山、與人之關係:一、泉水源自打鼓山麓(清朝稱此山為「打鼓山」)得礁岩裂縫,「」為裂縫之意。二、泉水終年不竭!夏秋奔湧,壯觀如「噴雪翻花」;冬春則較小。三、水質相當清澈甘甜。四、為當時民生與農業用水的主要來源。

『龍巖洌泉』一詞,源自民間,出現時間已不可考。早在清康熙年間卓夢采詩中,即出現龍目井;約在此時當地居民對此景也有『龍巖泉』之稱,亦名『龍眼井泉』。清代乾隆舉人卓肇昌即以龍井甘泉為名,為其立詩。清末,恆春不再歸鳳山縣所轄,所以在鳳山縣采訪冊裡將鳳山八景中瑯嶠潮聲一景刪除,而增補龍巖洌泉一景。『龍巖洌泉』一詞正式出現史冊。

龍巖洌泉的泉水來自背後打鼓山(今稱壽山或柴山)。台灣西南一帶位處亞熱帶大陸棚,海水溫暖,淺海地區相當適合珊瑚生長,珊瑚死亡鈣化膠結之後即成珊瑚礁岩。三、四十萬年前,經過幾次板塊擠壓,海底珊瑚礁石灰岩隆起而成今日柴山。珊瑚礁石灰岩孔隙大,雨水滲入底層而成伏流水;伏流水遇到礁岩裂縫隨即奔湧而出,形成湧泉!

史冊中記載此地龍目井主要有兩處,除了此處,另一處在龍泉寺側,兩井相連,狀如龍目。當地居民表示,這裡猶如打狗的龍脈;早年會湧泉的不只這兩處,附近總共有十來處礁縫會湧出清泉;但最大出水處在這兩個地方。從卓肇昌龍井甘泉一詩:「玉磯噴雪碎,石乳撒花濺。蟹眼千尋濼,龍澌百文淵。可知龍岩巖出水處應與地面略有些許落差,噴水之壯觀方能有如噴雪碎!泉脈匯集綿延,才能如龍吐百丈白練!而打鼓山,就是那出水之龍!此景觀之描述,可以遙想當年龍巖冽泉之美麗與壯觀!

當年泉水灌溉桑田百餘甲,餵養無數生靈。如今,因為無知與無節制的開發,到現在僅剩北登山口旁的龍目井在雨季尚有清澈的冷泉奔湧而出!市府重視龍巖冽泉對於高雄有幾項意義:一、連結古今歷史,還原歷史原貌,呈現常民生活的軌跡。二、呈現清晰的地質水文現象,具有體檢生態的功能,是高雄地理環境的活教材。三、在打狗城山與海的故事裡,『龍巖冽泉』,將是連接人與土地情感的最佳處所。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