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砲台、旗後燈塔

時間:100年2月18日

地點:高雄市旗津區

參加成員:我、女兒

點選圖片可放大欣賞


    週日下午閒來無事,見天氣不錯,於是帶女兒去高雄市著名古蹟「旗後砲台」與「旗後燈塔」逛逛。這兩處景點皆位於旗津區北端,來此遊覽皆可順遊。區內皆不必門票,唯必須注意開放時間。來此除了可參觀這些古蹟的歷史風采之外,還能盡覽高雄港市風光。觀山、觀海、攬勝一次滿足。

旗後砲台

清末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於打狗山的大坪頂、哨船頭及旗後山上,依地形高度設置有三座砲臺,其中最高處的「大坪頂砲台」,現已埋入土堆,次高為「旗後砲臺」,最低為哨船頭之「雄鎮北門」砲臺,三個砲臺互成犄角,結合成為一組防禦線。

旗後建砲臺之紀錄,最早見於康熙59(1720)之《鳳山縣志》:「旗後汛:砲臺一大座、煙墩一個、望高樓一座」。

「旗後砲臺」為同治13(1874)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務,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主持,聘英籍哈務德(J. W. Harwood)四品總教習督造,於光緒元年(1875)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砲臺,於次年完工。

「旗後砲臺」基座為下大上橢圓,砲台分三區:北區為兵房;中區為指揮區;南區為彈藥庫,其上安置四門6.5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旗後砲臺」之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而門牆兩邊用磚砌的「囍」字,為其特色。

光緒21(1895)乙未之役,1015日清晨655分,日艦「吉野」號率「秋津州」等艦,於旗後外海砲擊,擊毀旗後砲台門額。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前往安平。砲臺因無人指揮,僅發射5發砲彈。至下午230分,日軍開始登陸,迅即占領無人防守之「旗後砲台」。

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毀,「旗後砲臺」成為斷垣殘壁。1945年二戰後,國軍於砲臺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民國74(1985),內政部公告「旗後砲台」為二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民國80(1991)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為時3年,並於民國84(1995)1月1日開放參觀。

註:旗後砲臺門額說明

旗後砲台門額於乙未之役(1895)遭日艦砲擊毀損,門額之「□□天南」四字,僅能從老照片中辨識「天南」二字,因此高雄市政府於民國80(1991)進行修復時,「天南」二字參考老照片摹寫放大施作,「威震」二字以虛字呈現。

有關門額所缺二字有二說:一為依據大正4(1915)劉範徵、謝鳴珂來此旅遊,並於《臺灣旅行記》一書,提到其門額為「砥柱天南」;二為昭和2(1927)陳錫如在《留鴻軒詩文集》之〈旗山記〉中,提到「營門匾書,威振天南。」上述說法併述於此供參。

旗後燈塔

咸豐10(1860)《北京條約》簽訂後,打狗於同治2(1863)正式開港,商船往來日繁,而導航設施需求日益迫切,至光緒9(1883)水師副將王福祿聘英籍工程師於旗後山北端山頂上,興建中式方形紅磚建築的燈塔,內設英製六等單蕊定時光燈,見距約10浬,以維夜間船隻進出打狗港的安全,可惜現今已不復存在,徒留基座於今燈塔北邊。

日治時期日人為擴建高雄港,於大正5(1916)著手重建燈塔,大正7(1918)完工成現有之燈塔。燈塔底層為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建築,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磚塔,頂部轉為圓筒狀,設三等電燈,見距約20.5浬,並有24小時電報發報系統。因燈具不斷更新,目前已換裝為新式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為85萬支燭光。

目前這座聳立在打狗港口的燈塔,由於財政部關稅總局的用心維護,建物仍維持日治後期的巴洛克建築舊觀,它從大正7(1918)以來無間斷的發出光芒,指引海上的船隻,確保航海安全。

燈塔所在位置也是旗後山山頂,因此在燈塔靠近投幣式望遠鏡旁的水泥平台上,還有一座「內補三等三角點」。原編號886號基石已遺失,目前所見是一座編號77號的銅標,基石迷來此一遊亦可以順便一探。

以上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http://heritage.khcc.gov.tw/HotHeritage.aspx

路口指示牌

往旗後砲台

途中俯瞰旗津海水浴場

旗後砲台一景

旗後砲台一景

旗後砲台一景

女兒攝於旗後砲台

旗後砲台俯瞰高雄港

旗後砲台俯瞰防波堤

坐在旗後砲台俯瞰市景的遊客

口口天南

口口天南牌匾

磚牆的的圖案

往旗後燈塔步道旁的廢棄碉堡

旗後燈塔一景

旗後燈塔內景觀

旗後燈塔內景觀

旗後燈塔一景

燈塔區內的內補三等三角點

海拔高度:50公尺

編號:77

旗後燈塔遠眺柴山與西子灣風景區

西子灣風景區

柴山

高雄港第一港口

燈塔模型

往來高雄與旗津的渡輪

高雄港內的船隻

女兒攝於旗後燈塔

攝於旗後燈塔

旗後燈塔

旗後燈塔出入口

旗後燈塔出入口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