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風景特定區悠遊行

時間:99年12月11日

地點: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

參加成員:我、文仔、賓仔

點選圖片可放大欣賞


『清泉風景特定區』是通往大霸尖山的著名風景據點。日據時代即以溫泉聞名,四周山巒環抱,霞喀羅溪流貫其中,清幽雅緻。除了溫泉外,優美的吊橋風光亦是清泉勝景之一;風景區內,共有四條吊橋,橫跨於 霞喀羅溪上,長度都超過一百公尺,橋下溪水清澈,遠山青翠,入冬後,青山夾雜著閃亮亮的黃葉和紅艷的聖誕紅,景色優美,是五峰鄉境內現存最古老及最完好的吊橋。

此外,風景區內有清泉步道、桃山步道、瀑布、山地文物等勝景,宛如世外桃源。另外最膾炙人口的景點還有張學良故居(註一),以及三毛夢屋(註二)、天主堂(註三)、等豐富的人文歷史。走訪於此,可享受泡湯兼攬景訪勝,是假日休閒的熱門去處。這次參加高雄自然美登山健行隊所辦的「霞喀羅古道」健行活動,第一天先來到清泉,隔日再縱走至養老端。也因此得有這機會,逛逛這個美麗又充滿文化與歷史意義的部落。

早上0530在九如交流道前的正義路口上車,沿途還在楠梓及台中載人,同行還有另一部小車,全團約六十多人浩浩蕩蕩向新竹出發,可見得霞喀羅古道這條行程是有多吸引人。原本應該可以更早抵達清泉的,因在竹東還要接了兩位山友,沒想到車到了卻沒見到人,等了半個多小時方才見他們匆忙的趕過來,原 來他們是迷路了,真是的…。參加團體活動就是這一點麻煩,一切需跟大家一起行動,因此所花費的時間自然就會拉長,可能遭遇到的變數也比較多。

當抵達清泉時已11點半,馬上分配住宿點,由於我們的人數太多,因此分居「清泉山莊」及霞喀羅 溪對岸的「石頭城」兩處。利用午餐前一點時間,先與賓仔前往清泉部落裡逛逛,待午餐後,再同文仔及其他隊友一起到處走走。

清泉真是一處美麗的山中部落,聚落散居在溪谷兩側,由四座吊橋及兩座水泥橋連接其間,橋樑特別多是對它的第一印象,再來是它充滿人文歷史的背景。因為這裡曾幽禁過一位中國近代史赫赫有名的將軍-張學良,他是1936年發動「西安事變」的主角之一,一生歷經55個年頭的軟禁生涯中,他曾經在這裡渡過十三年,讓他從一位統領千軍萬馬的少帥到垂老之年,其處境令人不勝噓唏。

張學良本是遼寧省台安縣人,將清泉說是他的故居,倒不如幽禁之地來得比較貼切。而目前我們所見也非張學良故居的真正位置,舊故居位在附近的清泉一號吊橋旁邊,早在40多年前就已經被洪水沖毀,重建的工作完成靠張學良姪女所提供的500多張照片,前後花了4年的時間才完工。這棟建築是以往日本軍官的宿舍,因此有著濃厚的東洋味。以檜木打造的張學良故居約有五十坪,充滿人文氣息。透過木屋內保存完整的老照片和日記、手稿,可以了解到將軍昔日在五峰清泉幽居歲月的點點滴滴。所有因政治仇恨鬱結而成的歷史事件,已然沉埋在流逝的歲月中,留給眾人憑弔。

在張學良故居外立有他跟趙一狄女士(趙四小姐)倆人的銅像,看的出倆人在清泉幽禁的孤寂歲月中,鶼鰈情深、患難與共的情感。銅像前廣場 在假日還有原住民的歌舞表演,看著穿著美麗傳統服飾的泰雅族姑娘,跳著輕快的舞步,與悠禁大將軍的居所,亂世與太平的時空相互交錯,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

從張學良故居再往上走, 可到「清泉派出所」,派出所再進去一點就是「桃山村衛生室」。清泉派出所的位置是日治時期的「井上駐在所」,建築主體已經改建。小小的派出所地處偏僻,所前的石砌駁坎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仍保有昔日駐在所的氛圍,較為陰濕的部份覆蓋一層厚厚的青苔,苔綠斑駁,更顯清幽寧靜。前方空曠處是昔日的「番童教育所」,後來整理為公園,公園裡遍植楓樹,此行前來發現楓葉已開始轉紅。在其間休憩歇腳,賞楓、聽風聲、聽鳥鳴,看雲朵飄移變化,享受清泉午後的幽靜時光。

在清泉部落還曾住過一位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人物,就是名作家三毛,她在1983年曾來清泉,義務為天主堂的丁清松神父的著作翻譯。當她來到此地,美麗的風景令她非常著迷, 於是有想在這裡住下來的念頭。當她在清泉吊橋北岸看到這棟位於坡崖上的紅磚老舊房子時,就鍾情不已,於是便向屋主租了下來,就是我們在此所看到「三毛の家」。她為這棟房子取名叫「安靜之家」,也是她織夢的地方,代表她對清泉的愛,又將它稱為「夢屋」。如今斯人已逝,現 在「三毛夢屋」的原屋主將屋子整理後開放供人參觀(入內酌收20元),現場還播放著悠揚的校園民歌。想親睹當年三毛夢中的紅磚小屋,這裡也可以是您尋夢之處。

站在三毛的夢屋隔河對岸的教堂就是清泉天主堂,而丁松青就是天主堂的神父,它是清泉最古老宏偉的建築,以前三毛也曾在此住宿過。丁松青神父曾獲頒「史懷哲教師獎」,他在清泉已定居三十五年,一生都奉獻給泰雅族人,在清泉他創辦聖心托兒所、傳授彩色鑲嵌玻璃技術與佈道,也把清泉當成他永遠的家鄉。將所有心力都奉獻在此,而天主教耶穌會的教堂更是他的精心傑作,教堂上的11扇彩繪鑲嵌的玻璃窗便出神父之手。 說起丁松青神父他還有一位哥哥,可是全台灣大家最耳熟能詳的"阿兜仔",他就是光啟社副社長的丁松筠神父。經常看他出現在電視上(長頸鹿美語廣告),也主持節目。

來到清泉當然不能錯過這裡的溫泉,清泉溫泉的舊稱是井上溫泉,在民國2年由一位日本警員所發現,之後建立浴池、成立井上溫泉招待所。溫泉區在民國88年開放給民間經營,大眾池有濃厚的日式風情還有水療設施,並規劃幾間泰雅湯屋,讓遊客可以盡情享受泡裸湯的樂趣。在清泉大橋北端,張學良將軍故居遺址旁有一處免費泡腳池,逛累了到這裡來泡一下暖呼呼的溫泉,真是莫大的享受。

清泉真是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地方,新竹縣政府將張學良故居重新整修啟用,並將主題訂為「將軍、文學、美人湯」,裡頭的文學就是指三毛曾經在五峰清泉定居三年的山居歲月以及與部落族人與丁神父互動的故事。 

清泉街道一景

住宿於清泉山莊

位於天主堂上方

清泉山莊內的通舖

風景區停車場

清泉風景區大停車場入口

聖誕紅

聖誕紅

俯瞰清泉吊橋

環山步道

環山步道一景

環山步道一景

清泉簡介

清泉一號吊橋簡介

於馬路上空橫越的清泉一號吊橋

清泉一號吊橋

攝於清泉一號吊橋

於清泉一號吊橋上眺望上平溪谷景觀

於清泉一號吊橋上眺望清泉大橋

清泉大橋

清泉部落一景

盛開的五爪金英

景點指示牌

路口指示牌

順著石階上去左轉就是三毛之家

三毛夢屋

三毛夢屋一景

這棵肖楠樹下是三毛沉思靜坐的地方

三毛夢屋

三毛夢屋

三毛箴言

部落一景

仰望清泉一號吊橋

上平溪谷景觀

部落裡的道路

部落遊憩導覽圖

原住民搗米雕像

清泉吊橋

清泉吊橋眺望部落景致

清泉吊橋眺望張學良故居

清泉吊橋眺望天主堂

部落景觀

天主堂一景

天主堂一景

天主堂外的浮雕

主要紀念艾利風災受到重創的親友與家庭

清泉天主堂

天主堂內一景

教堂裡的泰雅族人木雕像

斷臂的耶穌木雕像

這具雕像可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喔!(詳見註四)

教堂裡的泰雅族女孩玻璃彩繪

教堂裡的玻璃彩繪

教堂裡的玻璃彩繪

教堂裡的玻璃彩繪

教堂裡的玻璃彩繪

教堂內部一景

教堂裡的聖母塑像

與丁松青神父合影

教堂外的聖母瑪麗亞塑像

清泉二號橋旁的涼亭

清泉二號橋

清泉二號橋旁遠眺桃山瀑布

桃山國小一景

桃山國小

楓紅

眺望清泉三號吊橋及民都有大橋

桃山國小內的楓樹

桃山步道一景

桃山步道一景

桃山步道一景

桃山瀑布上方

桃山步道一景

桃山步道一景

桃山步道旁的筆筒樹

桃山步道出口

民都有大橋

清泉三號吊橋

清泉三號吊橋

清泉三號吊橋眺望上平溪谷景觀

清泉三號吊橋眺望民都有大橋

清泉三號吊橋一景

清泉部落的真耶穌教會

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石碑

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一景

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

文仔、賓仔於張學良故居內合影

張學良銅像

張學良銅像

張學良生平簡介

張學良故居導覽解說

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外的原住民歌舞表演

原住民歌舞表演

攝於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外的攤販區

清泉吊橋一景

清泉溫泉一景

上平溪谷景觀

上平溪谷景觀

清泉一號吊橋

清泉一號吊橋眺望部落景觀

清泉派出所旁的楓樹林

楓葉

楓葉

清泉派出所

日據時期稱為「井上駐在所」

桃山村衛生室

清泉一號橋

清泉大橋

清泉大橋旁的指示牌

清泉大橋眺望溪谷景觀

張學良故居遺址

張學良故居遺址

張學良故居遺址

上平溪谷的夕照

張學良故居遺址

清泉大橋一景

張學良故居遺址

免費溫泉泡腳區一景

溫泉泡腳區一景

溫泉頭

免費溫泉泡腳區

泡腳池一景

泡腳池一景

文仔與阿果姊

泡腳池一景

攝於泡腳池

夜晚的溫泉泡腳區

豐盛的晚餐

夜晚的清泉部落

   
清泉部落孩童的天籟之音 張學良故居前的原住民歌舞表演

註一:1936年發動「西安事變」的少帥張學良,一生歷經55個年頭的軟禁生涯。1946年由重慶轉至台灣後,就居住在新竹縣五峰鄉直至1959年轉至高雄西子灣,共在這處當年日人稱「井上溫泉」,後改稱「清泉溫泉」的地方居住了13年。近年來,新竹縣政府先後投入了6000萬元重新整修了張學良清泉故居,並選在2008年西安事變的同月同日開放參觀。張學良故居,是一棟日式的黑瓦農舍建築,造型與週遭山景相當融合,雖然重新修建的屋舍,感覺太新,但是當地的老人都說與記憶中的原來建築完全一致。目前這裡建制成張學良的紀念館,館內陳列與張學良相關的史料,透過影片介紹、老照片、老地圖、老文件等等,敘述中國近代史上最傳奇的少帥一生。

註二:三毛與清泉部落的結緣是因翻譯丁松青神父著作的「清泉故事」一書,而到部落探訪久違的丁松青神父,原本只打算短暫停留的三毛卻喜歡上清泉部落的幽谷夢境之美,而與清泉部落結下情緣。

註三:清泉天主堂於西元1955年興建,這是清泉的第一座天主教堂,位置就在現清泉停車場所在的溪流邊。清泉天主堂的命運和張學良故居相同,均毀於1963年的葛樂禮颱風。

清泉天主堂聖十字教會於兩年後重建,建築師為西班牙籍的耶穌會布修士,教堂也移到距停車場不遠的小山頭上。這棟帶有異國風的教堂,首任神父宋恆毅同樣來自西班牙,除了其中三年外,他從西元1955~1976年擔任該堂神父,其後便由丁松青神父服務至今。

清泉聚落本就迷你,遊人順著村落道路和吊橋周遊清泉山村,不難見到矗立於溪岸綠色山頭上的清泉天主堂,淺灰色的水泥建築上豎立著十字架,在晴天下尤其顯眼。從村落中的桃山國小走過二號吊橋,可拜訪這座可愛的小教堂。

清泉天主堂是部落的信仰中心,這兒時時可見泰雅族學裡在教堂出入。建在山頭的教堂,腹地雖不大,卻有座小小的運動場,球場牆壁則是生動的馬賽克壁畫。走進天主堂內部更令人驚奇,在歐洲教堂才能見到的玻璃彩繪,在這座小教堂內也能見到。

儘管教堂建築和鑲嵌玻璃帶有歐風,清泉天主堂也呈現在地的原住民色彩,教堂內的壁畫以原住民傳說和傳統生活為主軸,更不乏原住民雕刻,展現教堂原風。

註四:這尊基督被釘十字架的苦像,原來供奉在清泉天主堂的老教堂裡。1963911日,葛姥妮颱風引發山洪,夷平了天主堂及附近的40戶人家,只有那尊木刻的苦像隨波而下,流入大海。一星期後,一位漁夫在湖口附近的海面發現了它,將它撈起交給了神父。苦像的手臂和雙腿已斷,鋸齊後便虔誠地交給清泉天主堂。1965523日新堂落成,斷臂的苦像得以安置在此。

相關旅遊資訊參考:

http://www.walkingtaiwan.com/content/county/city_POI.asp?ids=699&jid=102&bid=9

http://www.hsinchu.gov.tw/travel/modules/descovering/spring/detail.asp?Planid=108

http://general-oldhome.emmm.tw/?ptype=info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