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良井山
時間:99年2月6日
地點:屏東縣霧台鄉
參加成員:我、文仔
參考地圖:請按此
點選圖片可放大欣賞
田良井山近幾年來的攀登資訊相當少,以致山徑荒蕪,迢迢難行。一直到去年知道將軍、健偉、校長、許大哥、香魚等友人曾經連番兩次欲登此山,最後皆因路況不明鍛羽而歸,可見此山之難以親近。前些日子得知將軍等二十幾位登山好手再度前往,終於打通了通往了荒蕪的山徑,順利登上三角點。與文仔知道此一訊息後驚喜萬分,決定本週立即前往一探!想說經大隊人馬這麼一走,路跡肯定清楚多了,否則等到雨季一來,草木蔓生又將增加攀登的困難度。
於06:30至義大醫院接文仔後,走國道三號下長治交流道,再沿台24線往三地門方向行駛,經三地門後往霧台續行,在台24線的24.5 K「居高風味餐廳」叉路口右側水泥路往下,道路狀況良好,行駛小車沒有問題。不過在靠近達來吊橋前,水泥路下方路基均以嚴重掏空,需緊靠內測小心通過,如果是中型以上遊覽車,建議還是停放在上方,再步行至吊橋會比較安全。
吊橋前約可停放6~7台小車,如果是機車的話,還可以直接騎進去。我們於07:14分整裝完畢,開始邁向今天的旅程。今天的天氣有點陰,但仍有些許陽光,微涼的氣溫下挺適合攀登這種難纏的中級山。橫越北隘寮溪的達來吊橋長約150公尺,橋墩彩繪著鮮艷的原住民圖像,為通往舊達來部落的門戶。橋下的涓滴細流,很難想像它在去年的八八水災,是何等兇猛的模樣,那曾經造成多少生命瞬間的消逝,就吞噬在腳下這條溪的滾滾洪流中。如今的河床所淤積的砂石,讓河面墊高了好幾層樓高,再以這麼大的雨量沖下去,誰能保證這座吊橋下次還在呢?
過了達來吊橋後,沿著洗石子鋪成菱格紋圖案的道路往舊達來部落上行,一邊是石板砌成的護欄,一邊則是翠綠的樹林。不久左側出現一條山徑往上,入口旁立有一座寫著「辭職坡」的路標,據說因為山道坡度陡,行走費力,很多來這裡教書的老師們,如果無法承受上坡道的辛勞,就會提辭呈。如今道路已直通部落,用不著再那麼辛苦爬坡了,況且現在景氣那麼差,工作能保就不錯了,我還不想辭職,還是走大馬路上去好了。
07:45來到了舊達來部落,部落入口幾棵楓樹穿戴著美麗紅衣迎接著我們的到來,第一印象就令人驚豔不已。三地門鄉達來村於民國七十八年遷村,遷村後的達來村叫「新達來」,原來的達來村叫「舊達來」,由於部落遷村得晚,所以石板屋保存的相當完整,無論在質與量上都可說是全國之最,想瞭解排灣族石板屋文化的人不可錯過這個保留完善的傳統聚落;這裡連水溝、巷道都是以石板搭建,風格美感極為統一,巷弄由許多井字所組成,而不是隨機分布,與其他舊部落的石板屋有很大的差別。
穿過美麗的部落順著石板路抵達上面的達來國小舊址,廢棄的校舍外已不見嘻戲追逐的學童,只有遍地的栽種物與蒲瓜,以及一大片長滿雜草的操場。空地右側還有一間獨立的廢棄水泥屋舍是以前的派出所,產業道從派出所右後方繞過,順著產業道續行是往登山口。達來國小舊址的空地上展望甚佳,四周群山環繞,能置身於這麼優美的大自然環境中學習,該是多麼逍遙與快樂呵。
經過廢棄派出所順著產業道往山頂續行,產業道旁隨處可見到成捲的黑色塑膠水管,從現場綿延鋪設的水管看來,似乎還正在施工當中。隨著高度的爬升,展望也越來越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數德文山了,幾乎一路都可見到它巍峨的山容,最遠處還可以見到大母母山及麻留賀山連脈。寬敞的產業道;和緩的爬升,蒼翠的山林景致,絲毫不知後面有著更艱辛的挑戰正等著我們~。
08:37抵達一座方形水泥大水塔(海拔高度約620公尺),原來黑色塑膠水管都是從這裡接下去的。過大水塔後往前走一百公尺右側有路條是舊西南峰的登山口勿取,再直行可來到一處乾溪溝(雨季應該流水淙淙),產業道至此轉左上,機車的話行至此,大約可省去一個多小時的步程。如順著產業道續行可到達祥馬所說得第一平台登山口,不過現在利用者少,路況已不明顯。目前山友新闢的路線是從左側香蕉樹叢前過乾溪溝,再接一疑似廢棄古道的山徑,步道旁水管鋪陳在側,順著水管路上行,路徑明顯易行。行約12分左右,於09:05行抵最後水源處(海拔高度約750公尺),這裡放著一個橘色大水桶盛接,架在水桶上的水管還不斷的流出清澈活水。
過了最後水源處開始比較顯著的爬升,好長的一段山腰直線坡,沿途好幾棵倒木橫越其中,需低身鑽行或跨越。步道旁還是可見水管鋪設,左側展望頗佳,可眺望三地山及德文山稜脈。通過又直又長的爬坡後,路徑逐漸紊亂,但沿途有路條指引,並無迷途之虞。在攀上稜線鞍部這段山徑,可說是考驗之所在!一路不是黃藤就是密生的蕨類。從硬生生被開出來的步道來看,可以想像上週那幾位開路勇士的辛勞付出,讓我們今天行來順暢了許多。
忽然步道間發現一些舊路條,顯然這邊應該接到了舊登山路線了,但前面大多已荒蕪。途中也開始出現許多石頭堆疊而成的坡坎遺跡,規模看起來分佈還頗廣,這些長得像梯田模樣的坡坎,多已被雜草所覆蓋,一路到山頂都隨處可見,真佩服以前原住民開墾拓荒的精神。抬頭往左上方已可見到田良井山頂,循著前人辛苦開闢的路跡往前邁進,心中無限感念。
腰繞一段後於10:22來到上稜前的溪溝橫切點,此處有一叢竹子於此,為最明顯標記,過竹叢需由左邊陡下再橫切越過陡峭的乾溪溝。前方一大片茂密的茅草、蕨類、樓梯草混生的植被,路跡全無,難怪之前將軍一行人去年來此探路會望山興嘆。由於下切點非常陡峭,泥土鬆滑又缺乏攀附點,在通過時需小心謹慎。回程時文仔就是在這裡屢爬不上,進一步退兩步,最後還是我在下面幫忙推才爬上去~。
通過溪溝後順著路跡上行,抬頭仰望稜線已在望,山坡間長了許多株高大的筆筒樹,在一片低矮的灌叢與蕨類間,顯得非常醒目。於10:47終上抵田良井與西南峰之間的鞍部,此處海拔高度約1170公尺,距離主峰頂已近。行走至此,文仔腳已經開始不勝負荷,抽筋連連~,每走一小段總得歇息一下再走,有時甚至得替他拉筋按摩舒緩後方得以起身,他自知之明的自我解嘲說:「就是欠操才這樣…」。
總之還是得提起士氣向峰頂邁進才行,攻主峰前需先越過前面的一座尖挺假山頭,攀爬至瘦稜上展望極佳,向東可遠眺南北大武山,西則是今天一整天隨侍在側的三地山與德文山。然而最醒目的莫過於矗立在正後方的西南峰了,挺拔的錐形山容,有如一座金字塔一般,山容峻美。通過瘦稜後,進入雜木林中奮力上爬,步道間還是有許多石頭坡坎,沒想到都快到山頂了還看得到這些遺跡,從規模來看,可以想像這裡以前的原住民活動之範圍分佈有多廣。
在穿越一片箭竹後,終於在11:30分登抵了三角點,合計從吊橋起登至此共費時四小又15分(含休息),爬升高度約1200公尺,果然是不容小覷的山呵~。山頂周圍都是箭竹,並無展望,從今天一路上來只有一個感覺,就是多虧了上個禮拜那群開路先鋒的努力,否則今日光憑我們兩人之力,實在很難順利登頂的。欲登此山還是要趁早,如果未來無人持續把路徑給走出來,我想等一個雨季過後,山徑大概又會被草木給淹沒而荒蕪。
我們在三角點旁用完餐後,於12:20分下山,午後山嵐飄起,開始籠罩整個山頭,回到瘦稜上已無來時那般展望。下山途中想說從早上到現在都還沒見到半個山友,看來今天大概只有我們而已了。結果就在下稜線鞍部約十分鐘時,忽見前方上來了一男兩女三位山友,令我們頗感驚喜,連忙上前打招呼。經彼此自我介紹後,得知原來是台中的「一畝田覓岳隊」,其中的男姓山友就是”執行長”兄了!而其他兩位女性山友,一位是執行長兄的夫人,另一位則是其友人。久聞一畝田覓岳隊之盛名,連忙主動邀執行長兄合影留念,感謝他們的探勘記錄,讓我們得以順利完成許多山頭的探訪。
忽然他們問說我們下來時有沒有看到一個人?我們回說,今天到目前為止,你們是我們所見到唯一的山友。然他們說還有一位”三寶鹿”在前,我們沒看到嗎?原來是三寶鹿兄也有來呵!想想以三寶鹿兄探勘山林的實力,按理不太可能會迷途,不過我們是真的沒有看到~,難不成還有岔路?事後得知原來他是前往西南峰一探,真是勇猛!
下山途中未再多做休息,當抵達最後水處時,接冰涼的泉水洗滌一臉的汗水與塵埃,洗後涼爽暢快,暑氣盡消。大約於三點左右即回到舊達來部落,部落的耕地上農婦正辛勤的鋤著草,好一幅樂天知命的畫面。再回到吊橋的產業道上,見好幾位年輕人騎著機車上來,不知他們是否也是部落中的住民,還是來此一遊的過客。舊達來好山好水、風景秀麗,有這麼完整的石板屋聚落和濃厚的原住民風味,如能將其好好規劃整理,展現特有的排灣族文化,相信這裡會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