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里圓山登山口上登力里山

時間:98年6月6日

地點:屏東縣

參加成員:我、賓仔

航跡圖

點選圖片可放大欣賞


力里山在之前分別已經造訪過四趟了,但都是從大漢林道7.5 K的登山口起登(可參閱之前的記錄),來回三角點大約只要兩個多小時即可完登,也走過O形(下至11.1 K附近的浸水營土雞城),雖對力里山已上面這段路已再熟悉不過,但就是不曾從山腳下的力里村直接上登過。這回賓仔主動邀約,欲從力里圓山森林登山口起登,就此體驗一下從這段路線上去會有多

力里村登山口至稜線這一條路線,大多為一般休閒型的山友在走,步道設施完善,登臨者眾,每次走在步道間,總會聽一寮土雞城傳來震耳欲聾的卡拉OK聲迴盪於山谷之間…,可見其熱門之程度。雖已算是大眾化的山,但從山下起登至三角點也有一千公尺的落差,一般沒有相當腳力的遊客,還是不敢輕言嚐試,頂多走到一寮或二寮等休息點,就坐下來泡茶唱歌,其樂融融,快樂過一天。至於三角點?就留給那些勇腳者去攻吧~

清晨六點賓仔就來找我,我們從高雄開車走台88至屏東接國道三號往南,在南州下交流道接台1線往水底寮方向。經佳冬戰備道時取左轉入「屏132」往力里行駛,來到力里村時,才早上約六點四十幾分。今天雖然是禮拜六,不過許多公家單位今天都還要上班,補上禮拜端午節的彈性連假,因此若大的停車場空蕩蕩的,大約只有三、四部車,商店也多未開張,與假日門庭若市的盛況落差頗大。一下車就聽到對面樹林間竹雞的嘹亮叫聲,「雞狗乖!雞狗乖!…」彼起彼落。賓仔說,這一帶竹雞特別多,等會在步道間還有得瞧~。停車場收費30元,稍做整裝後,開始向登山口邁進。

順馬路直行就是登山口,此登山口名曰「力里圓山森林登山口」,入口右側為力里部落的集會廣場。順山徑緩坡上行,從步道濕透的狀況看來,好像昨晚下過一場大雨,地都還來不及乾。步道沿著山腰成等斜度直線上升,幾乎沒什麼彎道,途中設有兩三處休息點,放有公園椅供人歇息。右側山谷間都是果園,隔著卡布里娃攔溪對面山坡上一座座高壓電塔林立,直掠過坎頭窩山那一段稜脈。

行約半小時抵達了力里山最大也是最著名的「一寮」休息站,還沒到時大老遠就已聽到陣陣卡拉OK樂聲。這裡的設施非常完善,有水、有電、有廁所,甚至連想躺一下的房間都有。現場還有販賣熱食與冷飲,最道地的招牌菜當然是土雞料理了,香菇雞、蒜頭雞、鳳梨雞、三杯…應有盡有。不少山友來登力里山,大多以此為大休息點,吃喝唱歌,忘情歡樂。

一寮旁邊就有產業道經過,因此如果不是山友的話,亦可直接開車上來。其產業道入口在屏132往老七佳的方向,過白鷺大橋後之右側上來。這段產業道可一路通到大水塔登山口,最後再與大漢林道相接。或許是交通上的方便,所以造就了土雞城因應而生,這對欲往山林尋找寧靜的人來說,或許得先有心理準備才行。

於一寮休息片刻之後,起身沿著產業道往上續行。約五分,產業道右側有一明顯山徑,為通往稜線休息區之捷徑。如果順著產業道走亦可達,不過一路無遮蔭,而且路程也比較遠。岔路口左側亦有一條步道上來,這條也是捷徑,如果從這條路上來,就沒有經過一寮了。,取右上行往稜線休息區,越往上登展望漸佳,走約13分左右即抵達了稜線休息區。此休息區位於產業道右側,山友們亦稱此地為「二寮」,然規模相較於一寮是小了許多,不過展望卻是好很多。

行抵稜線休息區後,見涼亭內一群山友正在此泡茶聊天,上前主動與他們打聲招呼,他們也熱忱的邀約我們一起喝茶。賓仔向他們詢問往大水塔登山口的方向,結果其中一位山友竟主動說要帶我們一起走,本想說不用這麼麻煩,但他說他也正想起來走走,真感謝他熱心的帶路。順著產業道直走,左側山巒景致盡收眼底,相隔力里溪對岸的保和以山、盆貿里山至南久保山一帶稜脈一字羅列,還可遠眺大武藏山及來社山一帶,展望甚佳。而力里山就矗立在左前方位置,在湛藍的晴空下,展現著它壯闊巍峨的山容等我們造訪。

才走不到五分鐘,見產業道左側有一泥土岔路,入口立著一座標示牌,書寫著「巴里青自然休閒區」。略往上走即可看到區內範圍頗大,花木扶疏,綠意盎然,還設有一座大型雙層鐵棚瞭望台,可欣賞力里溪谷周圍群山環繞之景致,可說是一處不錯的休憩場所。如果不想那麼勞累爬山的話,這裡小車直接可達,假日或許可帶家人前來此走走或野餐,享受一下大自然的芬芳。

產業道行約十分,發現左側有一山徑,入口綁著許多路條,是通往大水塔登山口的捷徑。熱心帶路的山友說,這裡上去就可以通到第一關前的登山口。再來的路我們已熟,不必再煩勞他帶路,至此與他揮手道別,感謝他的盛情相助。從山徑上行約三分鐘,見一棟鐵皮屋,外面圍著紅色鐵欄杆,裡面的環境還整理得頗為雅致,「沒想到這裡還有住人?」,與賓仔對這處所主人頗感到好奇。

步徑從鐵皮屋右側上去,六、七分後即見到了大水塔,從力里圓山登山口上來,行約一多個小時才真正接到「第一關」登山口。這裡開始往後的路我們就比較熟悉了,山友們把整條步道區分為六關,由下到上依序為「緩坡、好漢坡、圓峰、硬坡、前峰、主峰」,每一關都有其特色,視野和生態林相也都不同。在以前每一關口都掛有一片壓克力牌標示其名稱,但如今牌子已不見,但仍可看到樹幹上有寫著數字。

可能這陣子常下雨的關係,山徑稍微濕滑,步道旁的枯木上長出許多靈芝,成群出現,蔚為奇觀,不過都還太小,不足以利用。 樹林間知了叫聲不絕於耳,一路相伴,雖然吵了點,但這是屬於牠們的季節,是該高歌的 (聽聽蟬鳴 )。上到稜線後,視野豁然開朗,北方的南大武山及南側的北湖呂山皆清楚可望,力里溪與士文溪沿岸諸山頭皆入眼簾。山上稜線上本是野百合的大本營,每當百合花盛開之時,引人入勝。此刻前來,花期已過,無緣欣賞到白花朵朵綻放,曲徑飄香之情境。

0940左右終於登抵了三角點,合計從力圓登山口上登至此,共費時約三小時(含休息)。登頂時雲霧已開始飄起,但四周的大漢山及石可見山等知名山頭還是清楚可見。見時間尚早,遠比之前預估登頂的時間還超前甚多,決議乾脆午餐還是回到一寮休息站解決,而且那裡有水、有廁所,做什麼都方便,只是對不喜歡唱歌的我們,去那裡就得忍受震天價響的卡拉OK聲…。

於三角點拍完照後起身下山,我沿途找著步道旁一種疑似山茼蒿的野菜,因去年帶家人來爬時,見母親一路採了許多,午餐煮麵時,成了我們鍋中的佳餚。見步道旁綠油油一片,看起來長得跟當初母親所摘的好像,然而對山茼蒿的形貌,並未刻意記牢 ,於是摘了一些回去請母親鑑定看看,沒想到摘的竟都是茯苓菜 (見附註!感謝山友 Eagle兄的指教) 。

下山途中,巧遇兩位山友正要上山,本來他們想要問路,沒想到忽然他們說:「你是阿欽仔喔?」,著實嚇了我一跳,他們怎麼會認識我?經自我介紹下,方知原來他們姓黃,彼此是兄弟關係,有看過我的網站,今日能在力里山見面真是有緣。兩位黃兄風趣又健談,同是愛好山林之人,話題離不開山事,趣事多;糗事亦多。大家相談甚歡,離開前還一起合影留念,期待下次能有幸再相遇。

回到一寮休息站,大約是中午11點半左右,正好是午餐時間,已有不少山友在此用餐。我們找一處比較有風的涼快處坐下來炊煮午餐,雖看著販賣處裡端出的香菇雞、烤香腸、炒麵等美味佳餚,不由得口水直流,但最後跟賓仔還是只買了冰涼的運動飲料消消暑而已。餐後坐在椅子上悠閒的享受著山風拂面,雖日正當午,但還是有涼爽的感覺,深感爬山人的幸福。唱卡拉OK的人還是對著麥克風陶醉的唱著,盡情浸淫在他們自己歌中的感情世界之中。我不鼓勵將文明的噪音與享受帶到山裡去,否則就失去接近山林最主要的意義,如能做到無痕山林(LNT)的要求,對我們的大自然環境與生態,應該會更美好。

每個人來登山都有其不同的目的,有些人只為體健,然而對一些人來說,或許來到山裡主要為了擺脫山下種種世俗紛擾。忘情高歌或許也是舒壓的一種方式,每一個人登山目的皆有所不同,不能要求說他人一定都得跟我們一樣,但求大家都能相互體諒,彼此尊重。能在山林中,與好友們泡壺好茶,天南地北聊山事,茶香情更香;山高水長,友誼更長。

今天由於非假日人比較少,才能在一寮享受些許清閒,休息片刻後起身下山,回到停車場才12點半左右。如果不在一寮用餐的話,從力里村登力里山雖有一千公尺的落差,但半天內要來回亦非難事,是兼具休閒與鍛鍊腳力的山。山下天氣炎熱,未再前往它處蹓躂,回家睡午覺囉!(力里山自大水塔登山口起登的詳細行程記錄,可參閱96/7/1”力里山之行

力里村入口標示

132至此取右往停車場

力圓登山口停車場

往登山口

力里圓山森林登山口

登山口旁的部落集會廣場

登山口外的登山路線圖

途中展望

步道一景

步道一景

途中休息區

步道下方的農舍

岔路直行通往一寮休息站

取左上行為捷徑

被屯墾的山坡

此岔路直行往一寮

步道一景

一寮休息站到了

一寮休息站一景

一寮休息站一景

一寮休息站的佈告欄

賓仔攝於一寮

攝於一寮

沿產業道續行

產業道一景

取產業道右側捷徑上登

步道一景

途中展望

步道一景

步道一景

又接到產業道

右側就是稜線休息區,亦稱為二寮

稜線休息區一景

稜線休息區一景

途中展望南久保山

遠眺保和以山

遠眺大武藏山一帶

產業道一景

感謝山友帶路

往巴里青自然休閒區標示牌

巴里青自然休閒區一景

產業道一景

左側山徑上切往大水塔登山口

途經一間民宅

步道一景

步道一景

步道一景

行經一水泥大水塔

步道一景

大水塔登山口到了

過六關從這裡開始

遠眺坎頭窩山

枯木上的靈芝

靈芝密生

靈芝密生

步道一景

步道一景

仰望力里山

步道一景

茯苓菜

途中展望

步道一景

攝於稜線上

野百合

遠眺北湖呂山

遠眺南大武山

南大武山

南大武後面更遠的山峰為北大武山

主峰下的休息區

山頂一景

海拔高度:1170 m

山頂遠眺大漢山

石可見山

於三角點合影

下山途中俯瞰山腰間的大漢林道

下山途中遠眺崁頭窩山一帶

下山途中

與山友 黃兄倆兄弟合影

野牡丹花

行抵大水塔登山口

行經大水塔

產業道一景

賓仔走在產業道中

一寮休息區

一寮休息區內的遊客

一寮休息區午餐

休息區中堆滿山友寄放的物品

下山途中

步道一景

回到力里村

附註:

中文名:茯苓菜

科別:菊科
學名:Dichrocephala integrifolia  (L. f.)O. ktze.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約30公分本省平地郊野常見。莖直立,分枝。葉互生,下方的葉具長柄,長9-13公分,常呈羽狀分裂,上方的葉較小而少分裂。葉不規則鋸齒列裂片或琴狀羽裂,被毛。頭花直徑2-5 mm,總狀排列;邊花白色,心花黃綠色。瘦果倒披針形,稍扁平,被腺體。無冠毛。春至秋季開狀似魚眼的頭狀花序,故又名「魚眼草」。

選取幼嫩的葉、芽,用開水稍加煮燙之後炒肉絲,別有一番風味,或煮成各種湯也一樣美味可口。除了可作野菜之外,在藥用上可以排膿止血、清熱解毒。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