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災後首次探訪檜谷山莊

時間:99年11月18日

地點:屏東縣泰武鄉

參加成員:我、文仔

新登山口航跡圖木梯登山口航跡圖

點選圖片可放大欣賞


自從八八水災之後,通往北大武山的連外道路,被豪雨摧毀得柔腸寸斷;殘破不堪。沿途橋斷路毀,崩壁連連,就連登山口都變得咫尺天涯,讓造訪北大武的路程除了遙遠外,還增添多了不少危險。然而貴為南疆聖山的北大武山,並不會因此而失去對朝聖者的吸引力,路不通?那就再找它路走過去!許多英勇的山友開始前撲後繼劈荊斬棘,開路架繩…。不久;檜谷山莊又有了山友的歡笑聲,大武山之巔;又重新有了朝聖著的足跡。

再過一個半月即將帶朋友去攀登北大武山,因自從八八風災之後就不曾上過北大武,得知步道已暢通也是透過網路資訊,為確實了解實施車道、步道等狀況,決定還是親自走一趟。從相關資訊顯示,檜谷至三角點這一段路比較沒什麼變化,主要是檜谷前這一段的路況有損毀,因此與文仔相約,利用一天的時間來個檜谷之旅。

在泰武部落前路況良好,一般車輛通行無礙,但過泰武部落之後不久道路狀況就比較差了,建議以高底盤車輛為宜。因在抵達新登山口之前巧遇阿榮及宗仔兩位友人,他們的車子一點小狀況,所以拖至0750才整裝出發(附註一)。目前新登山口的位置有兩處,在產業道進入後約兩三公里的地方,第一登山口起登點的坡坎上有一木梯,故名為木梯登山口,車輛可停靠在道路旁較寬敞處。第二登山口則需再往內續行約三四百公尺左右,登山口前約30公尺處有一小空地,大約可停三輛車。第二登山口再往前約一百公尺就是大崩壁,崩壁寬約五百公尺左右,亦可直接從大崩壁橫切過去,不過會有落石滑落的危險,下雨不建議走這裡~

兩處登山口高繞路線上切都會接到上面的產業道,順著產業道續行約1K再上切,這段高繞就比較長了。從第二段高繞下來後又接產業道,沿著產業道走就可以抵達舊登山口。這裡以前每到假日車位經常一位難求,如今除了因步道整修,堆滿的里程木樁外,整個登山口已空空蕩蕩,與以前門庭若市的盛況差很大。

從舊登山口進入之後就是熟悉的路線了,不過沿途增加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崩塌處,主要都分佈在0~3K這當中。目前所有崩塌處大都已完工,沿途所見都已經變成平坦易行的步道,只剩一兩處地點還有工人在作業,真感謝這些辛苦的工人。只不過施工方法都是以鋼筋固定在邊坡後,再用沙包推疊起來,上頭再以土石覆蓋,不知這樣的工法能否抵擋的住一次的豪大雨…。

1118終於抵達檜谷山莊,從舊登山口行走至此費時近兩個半小時。其實照正常輕裝應該不會走那麼久的,因過2.5K休息區後,可能休息太久,文仔竟發生抽筋的現象,而且越到後面越是嚴重~。我後來替他背了背包,還是不見改善,幾乎走沒幾步就坐下來猛搓揉雙腿…。我一直跟他說,平時不多運動的結果就是這樣,但他總是聽不進去,老以為偶爾爬爬柴山即足以應付台灣山林,真太天真了~,應該再多看看阿慶山報的「體能之部」(附註二)。下禮拜就要去走霞喀羅古道,看他這樣的狀況我頗感憂心…。

檜谷山莊目前也已整修完成,流理台水龍頭及廁所已經有水,還裝設有太陽能設備可供夜間照明使用。另外就是營地部份,如今都已經鋪上木板,平整美觀,將來紮營也舒適多了。當我們在流理台處與阿榮他們一起午餐時,兩位工人正好前來檢查太陽能照明功能是否正常,忽然聽宗仔說:「這不是伍玉龍嗎?」,當下方才注意到其中一位原來就是享譽國際岳界的七頂峰勇士─伍玉龍先生(註三),當下馬上請他與我們合影留念,他也很大方的答應。看他身材矮小,又穿著如此不起眼,還一度以前是這裡施工的工人呢!原來北大武山的步道整修工程就是由他承包的,真感謝他為山友們辛苦的付出。能在這裡遇上如此響叮噹的人物,頗感與有榮焉。

今日的檜谷山莊溫度計上顯示7度,隨著寒流一波波壓境,楓樹已開始準備換上鮮紅的冬衣。從時間研判,再過一個月後上來,應該有美麗的景可期。餐後順便下去後方的溪谷一走走,清測的溪水依舊輕快的流著,伸手一掬溪水,一股冰冷透入心菲,這是純淨的大武山之泉呵,孕育著南台灣萬物蒼生。不過看到溪谷間橫躺著許多枯木,可想見當初那場大水,在這裡是何等兇猛可怕,絕不是目前所見的這股涓滴細流。

阿榮他們跑來說他們要先下山了,我們隨後也於1235收拾完裝備起身離開。途中又遇到伍玉龍先生在指導工人正施工方法,再度向他說聲謝謝!感謝他們的辛勞。1426返抵了舊登山口,再花近一小時的時間走高繞路線回到新登山口的停車處,也順利的完成八八風災之後的首次北大武山探路行。從目前的路況看來,除了舊登山口前這片大區域的崩塌需高繞之外,其餘的步道皆已修築完成,今日之行也讓一個多月後的北大武山之行信心大增。美麗的北大武山,咱們相約建國百年後山頂再見囉!

大武山之門

文仔攝

產業道上途中山景

新登山口停車處

再往前就是大崩壁了,路已不通!

從這裡開始上切高繞

接到產業道

如今兩側已長起了雜草

以前我的低底盤車曾開至此

第二段上切

途中展望

又接到產業道

產業道一景

回望崩壁

再近一點看

山景

昔日的舊登山口

登山口步道導覽牌

登山口堆滿準備埋設的新里程樁

新方向指示木樁

大武祠的導覽解說牌

舊登山口準備上山工作的工人

步道一景

俯瞰瓦魯斯溪谷

步道一景

修整後的步道

俯瞰瓦魯斯溪谷

修整後的步道

回望新登山口後的大崩壁

大崩壁一景

修整後的步道

崖壁旁的樹

展望

新完工的木橋

步道整修工程項目

施工中的步道

等待灌漿的橋樑基礎

施工點

階梯一景

回望大崩壁

步道一景

步道一景

掉落崖壁下的木橋

行抵1.75K

步道一景

步道一景

步道一景

修整後的步道

仰望北大武山

西大武山登山口

修整後的步道

抵達2.5K休息處

台灣杜鵑林步道一景

美麗的杜鵑步道

步道一景

途中的展望點

展望

林相

里程木樁

從這裡一路之字形陡上

再上去就是3.8K觀景台了

登抵3.8K觀景台

喜多麗斷崖觀景台遠眺南大武山

眺望日湯真山

往檜谷山莊的步道一景

往檜谷山莊的步道一景

往檜谷山莊的指示牌

檜谷山莊的營地

營地一景

營地旁的取水台

不過目前已故障,並沒有水

久違了!檜谷山莊

山莊內的電器機組設備

檜谷山莊旁的炊事區

檜谷山莊內部景觀

檜谷山莊旁的桌椅

檜谷山莊旁的廁所

大夥們與伍玉龍先生於檜谷山莊前合影

溪谷中橫躺的枯木

溪谷景致

溪谷景致

攝於溪谷

溪谷景致

溪谷景致

往三角點岔路口的方向指示樁

下山前再於3.8K觀景處拍一張

步道一景

步道一景

崩壁一景

工人還再施工

步道一景

返抵舊登山口

舊登山口的拼裝車

產業道一景

回程還是走高繞路線

取右上切

產業道一景

接到新登山口了

產業道一景

新登山口上切處

返抵停車處

另一處木梯登山口

在木梯登山口巧遇森嵐健行登山隊的阿章先生

註一:當清晨0630左右行抵通往北大武的產業道時,忽見前方一台轎車卡在一處較陡的碎石坡上不去。又因倒車時太過於偏左山壁,以致卡在一顆巨石前,進退維谷。因該車擋住了大半路面,他沒過我們也上不了~,沒辦法,只好下車協助排除。結果走近一看原來是好久不見的阿榮及宗仔兩位友人,還真是有緣~。他們今天是打算來單攻北大武的,看來他們此行還真出師不利呵~

大家合力幫忙推車還是不動如山,沒有四驅根本脫離不了…。沒多久又有一位年約60歲的山友上來,他看到這情況心裡似乎很不耐煩,好像害他耽誤行程似的。我說誰也不願遇到這種事啊!還是下來幫忙吧~,否則今天大家都沒得爬…。他想想好像也別無它法,只好也下來幫忙~

為讓車子能順利脫困,唯一方法就是讓後輪抬高再加上足夠的磨擦力,於是我們拿出千斤頂,將車輛後輪撐起,再塞上大石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讓車子給脫困了,果然是人多好辦事!大家也歡歡喜喜的爬山去。在山裡人與人本應相互幫忙,每個人都不能保證自己絕對不會碰到處理棘手的狀況,互助合作與關心,方能平安愉快的登山,也讓我們得到更多的友誼。

註二:阿慶山報─體能之部

體力

妳只要平常常活動、運動,通常體力都不會太差,山徑上走個一天10來個小時都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不動如山」,勞動有之卻是嚴重運動不足。

散步算運動嗎?或許說是活動筋骨會比較洽當。運動有質量與強度的差別,比如上柴山走個1小時,在大樹下泡茶1小時,然後悠哉悠哉走下山,這樣3小時的過程叫做「休閒活動」,以這種活動的內容要達到爬高山的強度,實在很難說得過去。

出差步行走路算運動嗎?嗯∼∼這個嘛!從捷運的轉運站甲地移動到乙地,穿著高跟鞋走個10來分鐘,然後休息半個小時,汗是流了,好像有運動到,但這個動作說是「勞動」好像更合適。

儲備爬高山所需的體力,必得針對高山的地形、所需負重的程度、所需活動的時間來做要求,也就是依不同山岳程度,來設計行前訓練的強度。不要只要「動到身體就說有運動」。

平時性的運動至少是「跑步30分鐘、或是跳繩1000下、或是快速健走30分鐘」的要求,至於打球運動、游泳等,則真的是運動的活動項目,但不能把輕鬆散步當成運動來解讀,那種運動的質量與強度無法與高山活動比擬。體力的保持永遠是山岳活動的基礎,你不可能今天運動明天就有體力,相對的,持之以恆的運動,在山岳活動之前再「加強訓練」,如此方有優游山林的可能。

負重力

請相信,體力好不等於負重力好,但負重力差體力絕對不好。山林活動所需的負重力來自於爬山方式的選擇,最基本型的當然是一切自理,這個最自由;一般型大概算是現在所流行的「免背公糧、睡袋」的旅遊爬山方式;高級型的就請個隨身協作,你只要自己走得動就好,負重裝備攜行交給行家打理,從這裡可以感覺出「負重力就是財力」這話的意涵。

所以啦!沒錢要爬山就要自己背東西,想要自由自在山林悠遊就要能一切自理,這沒啥好懷疑的。體力可以訓練,那負重力可以訓練嗎?當年第一次爬關山,因為知道自己跟團跟不上人家的節奏,而且很想在山巔看日出日落,加上摳摳嚴重短缺,所以只好學習一切自己來。揹了25公斤重裝上3500搭帳篷,結果山路上差點累死,那種邊走邊想睡覺的感覺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幸得柯老舅出手相救始免於難。

回來後開始痛定思痛,「臥薪嚐膽、挖糞塗牆」積極訓練,除了跑步之外跳繩,仰臥起坐、俯地挺身、懸垂屈肘……。並且準備了個「訓練背包」從25公斤漸次加到32公斤,剛開始於平地負重走路時,老婆到市場買菜,菜販問︰那個人是妳先生嗎?言下之意好像背重裝走路的人,頭殼有問題。之後利用下班後的夜晚時間,到大樓爬樓梯90層、到大崗山實地負重爬山訓練。經過2年時間,方得以踏入中央山脈完成縱走,這期間困擾多年的腰痛問題,竟忽然間忘記了,真的是艱苦人,不能過太舒服的日子。

現在爬高山之前仍會如此行前訓練。可以充分訓練是一種幸福,當年帶蘇董爬奇萊山,因為出發前痛風反覆發作,無法作充分、充足的行前訓練,導致第3天差點累掛在山上,那是第二次差點在山上掛點,幸得華歌爾及白馬伸出援手。本身因為先天身體孱弱、百病良多,也自此發展出「爬高山必得要行前訓練」的運作模式,百病成良醫,談的都是經驗值,用這套模式要求夥伴,因而被冠上「強人」封號──強人所難,唉∼∼要求妳訓練當然是為我好,山下不操你、上山被你操是鐵律,明白了嗎?

續航力

能吃、能睡、能拉、就能走,這幾乎是不變的定律。有人體力好、負重力也佳,但是上山有高山反應就睡不好、吃不下,然後隔天就病奄奄像條死豬,這種人受先天限制只能爬「當天往返的山」。太累就會吃不下,吃不下就沒體力,勉強吃就會「吐給妳看」,這些過程我都經歷過。舉凡塔塔加鞍部、合歡山、大禹嶺、南橫天池山莊等等,都有阿慶「吐過的痕跡」,尤其體力差的時候吐的更嚴重。那怎麼辦?方法無他,要多找時間上高山適應。

不大想帶隊也基於這一的原因,因為不常上山的結果,第一天上山都會很難過,自己爬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打點,帶隊爬山會無法看顧到隊員,有失職守。因應的辦法也很簡單,把隊員「行前訓練好」上山可以來照顧我。

上高山一星期的活動,現在會事先安排先上高山適應一趟,讓身體可以適應接下來的行程,以便走更遠的路,期盼更大的收穫,這是上高山的基本態度與要求。說的明白一點主要是不想搭直升機下山,雖然搭直升機可以上新聞版面,但實在不是我想要的方式。

在郊山的行前驗收活動,無法檢測出隊員續航力是否足夠,所以通常是沒一起上過短程高山活度的夥伴,不接受一起長天數的縱走行程,更何況未一起上過山的新夥伴。長程爬高山的活動,體能的調節關乎續航力的持續。跟教主爬山時如果你有注意觀察,會發現教主剛開始爬山走路都是「要死不活」的樣子,緩緩的、慢慢的往上走,不會求快只求穩定,然後幾天你就看他高山上樂得興高采烈,這種過程合乎「暖機」的程序。

高山活動是一種會「讓身體高度缺水」的運動,水一公升就是一公斤重,在長時間的移動中流汗量大,但水分補充有限,且山徑上水源獲得有其困難,甚或說水源極度缺乏,在這樣的情況下負重爬坡,自然容易缺水。只要身體缺水過多,噁心、頭痛、食慾不振等等高山反應的毛病通通出來,加上身體承受度不良的話,有再強的體格、再好的體力,也只會變成一坨龐大的負擔,所以讓身體緩和的去適應第一天的高山行程,儘量補充水分的吸收,延緩行進的速度。對高山活動來講是一個重要的調節過程,老鳥菜鳥的分野,這也是一個界線,下回看本教教主走路方式,也是一種學習。

曾在山岳雜誌看到一個醫生建議「多帶水果上山」,可以做有效的水分補充,這樣講是沒錯啦!如果我坐在冷氣房吹冷氣也會做這樣的「專家建議」,但是算過背包重量之後,我會選擇「多看資料、多注意水源、多喝水、多訓練負重力」。行前訓練儲備體能基礎,活動過程中學會體能調節,多認識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的身體對話,這才是爬山的附帶重要課題,讓妳可以永續飛航。

敏捷度

通過困難地形便可知其重要性,這跟安全係數有很大的關連。某回帶隊北二段,隊員中的大二女生,在她老爸面前的斷崖「垂直跌落」,幸好只有2公尺,背包先落地再撞擊到頭殼,地面是泥質,要不然大概要上報紙了。該女生的手腳靈活度不足,臂力又不夠支撐重裝的搖晃以至於跌落,那回虛驚之後凡未經實地驗證「登山能耐」者,基於安全考量一概不收。當然這是指「艱苦人行程」,高山旅遊團限定需行前驗收而已。

敏捷度如何訓練?請常去人工岩場,在有專人看顧的安全範圍下多練習,務必練到「閉著眼睛,可以透過腳尖、手掌的觸感,傳遞接觸大地感覺訊息給大腦的程度」,這樣才算合格。

其實敏捷度方面有點需要有點天份,除非常訓練手腳的靈活度,不然體力再好、背負力再強,通過困難地形就掛會在那裡,這種水準要進入原始高山地形,阿慶的門票不可能發出,因為有安全上的顧慮,為了彼此好,請不要太牽強。

高山活動的體力驗收可以從「尾寮山」行程看出來,至於敏捷度……走一趟柴山便知分曉,當然不是蘇董那種「2小時走路1小時泡茶」的休閒活動。被阿慶「凌虐」過的夥伴,對這兩個地方應該都不會陌生,大概目前為止帶過最強的隊伍……要屬多年前遠道而來的「台北登山補給站隊」,該批「歐吉桑、歐巴桑」們實力強悍,跟著阿慶在柴山日出走到天黑才回台北,實力有夠堅強,那也沒話說,因為他們可都是登山健將不是一般「野雞部隊」。

常在困難地行走動,可以培養一定程度手腳的敏銳度,常做球類運動也可以訓練這樣靈巧性,運動理論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笨手笨腳的人我不相信球會打得好。所以要投入爬山活動,不是只訓練走路就認為夠用,基本上走路健行是基本功,仍需佐其它活動配合方得圓滿。

 體質的調節

放鬆……是享受活動過程的高段,也是必備的基礎。有人年輕、身體強壯,但是爬個山回來老是重感冒,大半原因是身體沒調節好。以前只要跑個步,不多……5000公尺就好,接下來不是感冒就是腰痠好幾天。現在學會循序漸進,讓身體去適應將來的體能需求,以往3天的進度現在排成一星期課表,老人家了不能一下子太操勞。

因為越來越能感受到身體承受度的能耐,所以規劃合適的進度。現代人習慣趕在爬山出發前,將工作達到一定進度,唯獨忘了調節身體適應的進度,在疲憊下進入山林,像是為完成另一件工作而趕工,然後身體就罷工了,年輕……一樣受不了這樣的摧殘。

還是那句話,平時要運動,爬山前再加強運動的質量與強度,做好準備上山去,不論是風、是雨,是雲、是霧,你的身體都能承受外在的觸境,內在當然可以「隨性而悠游」,達到放鬆的程度,身、心健康才會更上層樓,才有實力向「靈性」前進,要不然每回上山都只「為了生存奮鬥」,這不是很難過嗎?

有人天生麗質、身體強壯,那是天賦,如果你跟阿慶一樣「先天不足」,那就要用點「頭髮下的腦袋」,不能再「後天失調」,不然你拿不到阿慶爬山的門票。

註三:認識布農族勇士 伍玉龍先生

http://blog.yam.com/bagkall/article/22166340

http://www.epochtimes.com/b5/9/5/19/n2531750.htm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