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線南蜥
學名:Mabuya multifasciata
科名:石龍子科
簡介:多線南蜥最大體長約12公分,最大全長可達28公分,其體型粗壯四肢短胖,頸部不明顯,外耳孔外露,尾巴細長呈圓柱形,容易自割與再生,尾巴長約為身體長的1.5倍。它們身體背部鱗片粗糙有光澤,每一片鱗片具有3條明顯的棱脊。雌、雄蜥在體色和斑紋上具有明顯的二型性,雄蜥身體背部為黃褐色,頸側和體側有黃色或橘色的寬斑紋,而雌蜥背部上有多條斷續的黑色縱紋,體側則帶有黑白相間的斑點。而幼蜥體背面為褐色,體側面散生黑、白兩色斑點,腹部為白色。
多線南蜥原分佈於印度、中國南部、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群島、新幾內亞等地,1992年由日本學者在高雄發現以來,已迅速擴散,目前已散佈在台南到屏東、小琉球等地。推測可能隨原木或貨物進入台灣的多線南蜥適應環境能力極強,即使污染和過渡開發的環境也常可見到,會游泳和潛水,比起台灣原生的長尾南蜥和其他種類的石龍子明顯佔有優勢。主要的棲息環境為靠近水源之農墾區域或果園,有時也會在居家房舍附近或是公路邊緣活動。
多線南蜥是以胎生方式生殖的蜥蜴,一次可產下4-9隻幼蜥。由於多線南蜥不挑棲息地、不需要冬眠,且雜食性什麼都吃(魚飼料也搶著吃)連較小型的蜥蜴也會成為它捕食的對象。
感謝 國源兄照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