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人狗
![]() |
![]() |
![]() |
英文名稱:Poisonous Wood Nettle
學名:Laportea pterostigma Wedd.
科名:蕁麻科(Urticaceae)咬人狗屬(Dendrocnide)
原產地:台灣、菲律賓
分佈:本島、綠島、蘭嶼等的平地到海拔八百公尺以下的山區,尤其以中、南部之海岸、溪岸及山麓叢林內較為常見。
特徵:常綠喬木,小枝粗壯,幼嫩部分及花序被有白色柔毛;葉具長柄,叢生枝端,膜質,橢圓形或卵形,全緣或邊緣為波狀,長16∼30公分,葉面市有焮毛,觸之刺痛。花雌雄異株,棸繖狀圓錐花序腋出;雄花花被4∼5裂,雄蕊4∼5枚;雌花之花托為肉質,白色,半透明,其先端附有瘦果6顆;瘦果扁球形,徑約2∼3公厘。
簡介:咬人狗在全株幼嫩部分、葉面、葉背、花序軸、果柄等部位都長有「焮毛」。焮毛是表皮細胞的突起,似針頭狀的剌毛,頂端膨大處細胞壁極薄,下方是一個囊狀物,內含似蟻酸的有機酸,是一種構造極為巧妙的自動注射器。當外力碰觸焮毛時,由於膨壓的作用,囊內的酸液就由針頭小孔注入人體,會引起疼痛燒熱的感覺,有如被細尖刺刺傷一般,其持續時間因人而異,快者2∼3小時可癒,慢者疼痛時間常超過24小時。急救方法─可以在野外取用姑婆芋的汁液外敷;亦可用膠布將刺入皮膚內的焮毛黏出,再擦止痛軟膏,疼痛會馬上消除。
用途:1. 果實可食用:果實上的白色透明部份味道稍甜,肚子餓時可以放心採食。2. 木材作浮標用:它的木材質地鬆軟,密度小,可浮在水面上,故有人把它削成漁網上或釣桿上的浮標,十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