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馬


灶馬( Ceuthophilus maculates

分類:直翅目穴螽科

簡介:灶馬雄蟲體長約4mm,外觀像螽蟴和蟋蟀的混合體,腹背駝狀,後腿長,善於跳躍。俗稱灶馬蟋蟀,在過去農業時代,牠們喜歡在灶外爬行,冬日躲於灶縫中取暖,夜裡會鳴叫《唧哩唧哩》十分悅耳。竈馬壽命長,可存活一年,也被人飼養。生活於樹林內之落葉層裡,白晝較不容易看到,但夜晚用手電筒很容易照到牠們的蹤影。在國外又譯稱為「斑點洞穴蟋蟀」或「斑點駱駝蟋蟀」(Spotted Camel Cricket),認為牠駝背如駱駝,身上帶斑點而給予不同名稱。現代廚房已不容許牠有容身之處,僅在石灰岩洞發現其棲息地,牠在夜間外出覓食,或鳴叫求偶。另外,在分類學中,牠的特徵介於直翅目蟋蟀科和直翅目螽斯科之間,國外學者主張另立「穴螽科」來將之分類,既不是蟋蟀,也不是螽斯。

談到灶馬就不得不好好來解釋一下「蛛絲馬跡 」這句人人皆知成語了。我們都知道它所指的是「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蛛絲代表蜘蛛的絲,而馬跡在大多數人應該認為是馬蹄痕跡,在一般辭典的解釋,也是說:「馬經過後留下的痕跡或馬蹄印」。真的是這樣嗎?多年積非成是,沿襲下來,大家也無庸置疑,現在要提出證據,糾正一般人錯誤就比較難了。

真正蛛絲馬跡的「馬」,其實不是指人騎的那個馬,而是「灶馬」,這種長得有點像蟋蟀的東西,比起蟋蟀是難看多了。在以前農村鄉下廚房老灶,經常可以看到煙囪附近掛著蜘蛛網,這就是成語所指的『蛛絲』,而其中還有一種經常出沒的小蟲子,叫做「灶馬」。灶馬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條條不很明顯的痕跡,這就是『馬跡』。

灶馬爬過的痕跡與蜘蛛網經常在一起出現的,兩者又很細微都,所以說,蛛絲馬跡的『馬』應該是灶馬的『馬』。灶馬在行走的時候會留下淺淺的足跡,蜘蛛絲和灶馬的足跡都是非常不易察覺的,因此留下的證據非常糢糊,不易辨識,這就是『蛛絲馬跡』的由來。

參考資料: http://blog.nownews.com/acce/textview.php?file=151623

感謝 國源兄照片提供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