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
高山症,可以說是在「低壓缺氧」的高山環境中所產生的病狀。包括有「急性高山病」、「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高山視網膜病變」等各種在此環境下所產生的病變。
當上山(升)的速度超過人體適應的速度時,高山症就會發生,其大多是發生在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合歡山即已到此高度!中橫之高度表請見此處)!此外在極高的海拔,因為超過了人類適應的極限,雖經適應,仍無法避免高山症...因此人類無法生存於此種環境中!
1. 急性高山病:
o 症狀:與酒後宿醉相似,包括頭痛、頭暈、厭食、失眠、噁心、週邊水腫及全身倦怠;中度症狀則包括嘔吐、無法緩解的頭痛、尿量減少等;嚴重的包括意識改變[註一]、步態不穩、休息時呼吸困難、肺部可以聽到鑼音[註二]、以及發紺[註三]等。
2. 高山肺水腫:
o 症狀:其早期症狀包括運動表現變差(這通常是最早被發現的症狀)、乾咳、倦怠、心跳加速、右肺葉中聽到鑼音、呼吸加速等;晚期的徵候則包括休息時呼吸困難、多痰的咳嗽、極度虛弱以及發紺。而步態不穩、行為異常、意識混淆以及昏迷則可能是因為高山肺水腫的缺氧所致!也可能本身就是高山腦水腫的症狀!
3. 高山腦水腫:
o 症狀:「步態不穩」被認為是高山腦水腫最重要且有用的早期臨床指標。再山上若發現任何一位隊友走路搖搖晃晃、步態不穩,此時即使沒有其他徵候,也必須先認定其已發生高山腦水腫而先行送他下山。
4.
處理原則:
由於高山症可在症狀出現不久之後即快速加重,因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乃是成功治療的關鍵所在...主要原則如下:
1. 離開高度環境(下山)
2. 矯正產生症狀的環境(給氧...合歡山賞雪隊等都會備有簡易的氧氣瓶、增加環境壓力→這一點比較難...要有設備)
3. 休息(為的是減少氧氣消耗)
4. 藥物治療(雖有療效,但應當作輔助性治療...)
降低高度到目前為止仍是對付高山症最有效的方式,雖輕度的高山症可以不用下山,而停留原地等待適應,但是若再24小時內症狀無法改善,則應立即下山。一般降低500~1000公尺就足以改善症狀。
在無法立即下山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的方式有...
5. 給氧治療:
使用攜帶式氧氣瓶給予氧氣。
6. 增加環境壓力(大家看看就好...這種裝備用不太到...):
現在有一種攜帶式加壓袋(Portable Hyperbarbic bag or Gamow bag),5.5公斤重,張起來可達2.1公尺長,半徑0.81公尺,用腳踏加壓,可在3~4分鐘內將袋內壓力加壓至高於周圍環境100毫米汞柱(mmHg)的壓力。可讓高山症病患進入,若加壓至高於周圍環境120mmHg時,約相當於下降1432公尺,隊逾症狀的改善可相當逾每分鐘四公升的給氧。
7. 給予藥物(在沒有醫官的陪同下,這也是蠻難的...一樣看看就好):
藥物方面,目前被證實,對治療及預防高山症有效的藥物包括acetazolamide、dexamethasone、nifedipine等,於上山之前一天就開始使用。
備註: [註一]→意識改變意指所有病人在意識上不正常的情形,諸如情緒大變、胡言亂語、昏迷等等... [註二]→鑼音:肺中含的是氣體,一般敲診應為鼓音,但若以敲診的方式發現有鑼音時,表示有意體的增加...非正常之現象! [註三]→發紺,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發紫」,在缺氧時常會有發紺的症狀出現,但是若是一氧化碳中毒到嚴重時,皮膚所呈的卻是桃紅的色澤,這是比較不同的地方。 |